文/谢海栋
近几年来,工匠精神突然被掀起,广告随处可见“匠心”。有不少业内人士见此,深情雀喜,言道:“匠心重现,复兴可期。”
一直躲在幕后的匠人,突然被媒体搬上银屏大肆宣传,貌似熬制多年的汗水,终于滴进了众人的视野,走向了一条康庄大道。咋一看,都是一幅大国工匠崛起的,欣欣向荣之势。
但欣喜未过,诸恶已成。媒体对“工匠精神”的过分解读,企业打着“匠心”的旗子四处开疆拓土,民众对“工匠精神”的态度,瞬间从肃然起敬到“打入冷宫”,危机足见汹涌。谈“匠心”的企业越来越多,为何反而遭到消费者的摒弃?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业内企业的作茧自缚。
经过近年的多番观察发现,企业对“工匠精神”的认知与解读,存在过度阐释。其中主要体现在将工匠精神口号化、泛标签化,一味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,鲜有具体方案,缺乏对其背景、内涵和制度等方面的深入探讨,大力炒作“匠心”“匠作”“匠造”等概念,言必称德、日等国工匠精神,忽视了对本土工匠精神的弘扬传承。
“工匠”二字铺天盖地,上到国家战略、城市名片,下到企业车间,而独不见行业整体性产品质量的提升,“匠心”情怀宣扬有多火,“工匠精神”落地就有多艰难。落不了地的家居“匠心”情怀,消费者不会为其持续买单。让“匠心”转化为看得见的优良产品,成为切实提升企业利润的生产力,目前还遭遇重重困难。
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?
李克强总理在说到“提升消费品品质”时,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那么真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呢?搜索结果显示,“工匠精神”即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,用耐心、坚持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服务。专注做好一件事的态度,无疑是工匠精神最直观的体现。“工匠精神”总与手工、匠人传承、慢工出细活联系在一起…… “工匠精神”就是对人力的无上崇拜吗?我看未必。
政府工作报告言道,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增品种、提品质、创品牌。显然,政府所指工匠精神的主体是“企业”,而其大语境则是:“中国制造”、生产流程的变革进化。换句话说,工匠精神不是让大家都去做工匠,而是在工艺、技术、创新、生产和品质等方面完善自己做大做强,在新时期的市场环境下,提升企业的竞争力,赶超国际差距。
近两年,在互联网+的风势下,家居行业借着“全屋定制”“智能家居”“大家居”“新零售”等新潮概念,不管是新老企业一夜之间都如雨后春笋般疯狂生长。没有强大的“后援”支持,企业的迅猛发展,未必就是一件好事。而这个“后援”是指代什么呢?就是工艺和技术,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前面说的工匠精神。企业需要赶上市场风潮的变化,同样也需要耐得住慢工出细活的考验,但家居企业大多数,只做到了前面的“赶风潮”,却忽略了后面的“守匠心”。工匠精神,需要切切实实的企业行动来坚守,而不是光练嘴巴功夫,纵然消费者一时身处云雾之中,但终有拨云见月的时候,届时企业迎来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。
企业利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技术上的懒惰,那么一旦离开“中国制造业大转型”、“商业模式创新”、“供给侧改革”语境的工匠精神,必然会走进“工匠”误区。那么是否有新潮又兼具匠心的企业?有!苹果、德国博朗就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主流代表,他们的共同点是在研究时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。这类型的产品或企业,中国也有,譬如微信和华为。
偏执与坚守
微信之父张小龙对产品的“贪嗔痴”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界的传说,但如果我们回顾微信推出的初版本,便不能发现其“丑”,这么丑的初代界面能和工匠精神划上等号吗?我认为能。
互联网产品讲究以“快”占领入口,倘若张小龙按照固有认知的“工匠精神”,慢工出细活,十年磨一剑,估计现在微信已死。张小龙的工匠精神,体现在对“用户体验”的偏执,对“用户需求”超预期挖掘。通过快速迭代、不断更新,不厌其烦地更新优化产品。江湖上传言,张小龙对于一个像素点是否要变化调整,一条分割线是否需要移动0.1毫米,都能不断折腾,已经到了“令人发指”的地步,连美国互联网界都承认微信用户体验,并不逊于他们。要不然,微信用户数怎会从500万跳到3亿?要不然,鹅厂怎会骄傲宣称领到一张移动互联网的站票?“认真你就赢了”——这才是微信的工匠精神。
华为也是一家匠心型企业,不管是军事化管理,还是大国的工匠精神在华为都体现的淋漓尽致。不仅让国产手机走向国际,更让中国匠心得以传播。对于细节的精雕细琢,是华为“工匠”的细致追求,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更多次在其内部的邮件中,鼓励员工学习日本工匠精神。由此足见其对工艺的偏执。
除去这些知名大企,民间也有很多接地气的手工艺人。小编在搜集往年的工匠案例和现实工匠调研中发现,民间不知名但始终守匠心的手工艺人却不在少数。例如莱阳市福晟沙发厂厂长隋东升,三十年来致力精工打磨好沙发。隋东升的家居工厂店不算大,但来到店里的客人都立刻被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沙发所吸引。隋东升说道:“我从16岁开始学木匠活,20岁莱阳沙发厂成立,我到沙发厂学习沙发制作,22岁到莱阳木材厂学习床上雕花技术,1989年开始,我有了自己的沙发工厂,开始了制作、售卖沙发的一条龙服务。”和沙发打了30年的交道,隋东升从一开始的生活所迫到成为兴趣、成为生活的一部分,沙发的材质、样式千变万化,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最开始成立福晟家居工厂店的初心,那就是“从选材,到制作,永远做到最好”。不管是以何目的开始,但能以“匠心”坚守,都是一件极其不易之事。
纵观当前社会的发展,互联网的极速增长,侧面也反应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直线上涨。在经济全面上涨之后,那么引来的将会是消费者对居家产品的日益“苛刻”。这份“苛刻”只要体现在做工、性能、实用与否等综合方面,所以未来的发展趋势,一定是以“工匠精神”为主朝前发展。但这份工匠精神并不仅仅是靠企业的三两句广告语,或者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投放战术,应该切实落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上,落实到管理的核心体系里,如此方能将“匠心”植入骨髓,成为企业真正的文化底蕴。
在中国,匠人偏爱以“传帮带”的形式收徒,靠着手艺的代代相传,工匠精神得以延续。但自从迈进新时代以来,民间的手工艺人随着年纪的增长,又没有后起之秀的继承,诸多手工艺开始失传,这是一个行业的悲剧,更是一代人的损失,好工艺得不到传承却依旧大大咧咧地打着“工匠精神”的旗帜招摇,这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。
大国崛起,工匠为先。企业崛起,工匠为先。所以不管是对一个国家还是一家企业而言,工匠精神都是其一生需要去坚守的阵地,容不得半分损失。
来源:家居热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