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蓝印花布之乡,我就会想起儿时盖的被面,祖母、外婆的蓝衫花衣以及头巾、围腰。特别是1977年进蓝印花布厂后的一幕一景,那时全国仅有几家保持生产蓝印花布,厂里的师傅,大多是从清末、民国时期蓝染作坊中走过来的。厂里染制的蓝印花布质好价廉,产品几乎100%的出口日本。师傅们利用节假日和出差机会带我一起走乡串村,走访明清以来的老作坊、老艺人,调查范围涉及南通周边蓝印花布产区,挖掘它的历史,收集古旧蓝印制品,聆听那有趣的民间故事。据了解,蓝印花布伴随着江浙百姓走过了近500年的历程。明清时期除木制的家具外,家庭中的布制日用品都是蓝印花布及自纺自织的土布。20世纪中叶以来,随着外来“洋布”的不断增多,民间蓝染作坊逐步改染五彩花土布,加工印制蓝印花布逐渐减少,在国内面临被淘汰的境地。江苏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在蓝印花布出口的同时,对古旧蓝印花布进行了挖掘、研究、收集,并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蓝印花布新品,二十世纪末在国人心目中乡土蓝印花布又受到了都市百姓的喜爱,成为人们心中的艺术佳品。同时蓝印花布又走进了专业和业余研究人员的视线,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蓝印花布研究的专业人员,心里感到由衷的欣慰。为了进一步做好蓝印花布的保护、继承、发展工作,我把近30年来对蓝印花布历史的调查、实践的经历和对现状及未来的认识作一个探索,有不当之处,请大家指教。
一、蓝染的起源与发展
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,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,目睹绿色“蓝草”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、由绿变蓝、再变青的过程,发出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”的感叹,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,所染出的大青、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。北魏贾思勰著的《齐民要术?种蓝》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:“七月中作坑,令受百许束,作麦秆泥泥之,令深五寸,以苫蔽四壁。刈蓝倒竖于坑中,下水,以木石镇压令没。热时一宿,冷时再宿,漉去荄,内汁于瓮中,率十石瓮,著石灰一斗五升,急手摔之,一食顷止。澄清泻去水,别作小坑,贮蓝淀著坑中。候如强粥,还出瓮中,蓝淀成矣。”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。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,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,主要分为四种,即蓼蓝、山蓝、木蓝、菘蓝。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;浙江、福建、云南、贵州适宜种植山蓝;山东、湖北宜种蓼蓝、菘蓝; 台湾地区以种植木蓝、山蓝为主。当时人们应用蓝草加工蓝靛,主要用于染青布(纯蓝布),还用于绞缬、夹缬的染色。